中国古代舟船,会根据外观形态、载重量、建造材质、涂装颜色、产地航区、船家船户等因素进行命名,名目繁多的船名称谓,记录着传统水运与舟船文化。
我国幅员辽阔,自然环境、航运条件、生产力水平等存在差异,各地居民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以竹子、皮革、木材等为主要材质建造渡水工具和各式舟船,在命名上也有所体现。
在盛产竹子的南方地区,以竹子建造的大小、形制不一的渡水工具称“竹筏”“竹排”“竹簰”“簰筏”等。
我国西藏、四川、云南甚至江南地区则有“革船”。革船是指将皮蒙在竹、木框架的外表,或以皮囊绑缚在竹、木框架上而制成的皮船、皮筏,皮革种类包括马皮、牛皮和羊皮等。《后汉书》记东汉永平八年(公元65年)秋,“北虏果遣二千骑候望朔方,作马革船”。所谓“马革船”,即以马皮制成的船。
牛皮船,多见于西藏、四川、黑龙江等地区,有方形、梯形、椭圆形等。牛皮船曾是西藏最主要的水运工具,取材于常见的牦牛皮,可载货、渡人、捕鱼,藏语称“果哇”。布达拉宫壁画中有一幅汉后渡口图,描绘文成公主抵畿曲河时搭乘牛皮船的情景。
羊皮筏子、牛皮筏子主要见于黄河中上游的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山西等西北部地区,以及长江上游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。至今,黄河上游仍有供游客玩赏的羊皮筏子。
黑龙江、吉林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地区的赫哲、鄂伦春、鄂温克等少数民族曾使用过“桦皮船”。刊于1721年的《宁古塔纪略》记当地“以桦皮为船,止容一人,用两头桨,如出海捕鱼,则负至海边,置水中,遇风便归”。20世纪30年代,民族学家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实地考察,见赫哲人乘坐的桦皮船,长2.08米,宽0.45米,船骨用杨木构成,外包以桦树皮。
中国其他地区舟船,建造主材是各类木材,并辅以其他材料,既有以木材命名的,也有以辅材命名的,尽管以这种方式命名的情况较少。如宜昌建造的收口麻阳子,主要航行于长江上游的川江等恶劣水道,船壳板均用柏木,又称“柏木船”。南宋周去非《岭外代答》记岭南一带有一种穿藤捆缚船板的“藤舟”:“深广沿海州军,难得铁钉桐油,造舟皆空板穿藤约束而成。于藤缝中,以海上所生茜草,干而窒之,遇水则涨,舟为之不漏矣。其舟甚大,越大海,商贩皆用之”。
北齐颜之推在《颜氏家训》中教导家人说:“昔在江南,不信有千人毡账。及来河北,不信有二万斛船,皆实验也”,说明当时江南有二万斛船。
另外,“料”也有特别的意义。《龙江船厂志》记载明代南京的龙江船厂承造的船舶,包括一百五十料战船、二百料战船、二百料巡沙船、二百料一颗印巡船、四百料巡座船、四百料战座船等。
此处的“料”,既不是指载重量,也不是指船舶的容积,而是指船舶建造所用的物料,即以“料”为单位来估算造船所需的人力、物资和工费,反映了造船工程量的多少。《河防通议》记在黄河运石头的“三百料船”,长“四十五尺”(约15米),“阔一丈”(约3.3米),可运石“一百五十块”。
古代大运河、内河和沿海转运大宗物品的船舶,如从事漕运的船舶,通称“漕船”“漕舫”。“粮划”是“漕船”的一种,是在大运河、长江及各省内河航行的运粮船,也写作“良划”。
糖船是南北沿海诸多贸易船的一种,(道光)《厦门志》记:“横洋船亦有自台湾载糖至天津贸易者,其船较大,谓之糖船”。南方地区贩运或装载日常货物的舟船,如“书船”“笔船”“鱼秧船”“卖水舟”。明清时期,苏州、湖州等地有流动售卖书籍、毛笔的“书船”“笔船”。所谓“鱼秧船”,是因鱼苗出自九江,春秋间,有舟自苏州、常州出长江前往九江贩运鱼秧。旧时,浙江温州食用水多为井水、河水,城西南有白泉,泉水清冽可口,有人专门运此泉水供城中大户人家煮茶之用,故称“卖水舟”。
这些名称的均是因其实际用途而定。如“标船”“清河龙”。旧时,天津南运河上有一种保险船,称“标船”。保镖之“镖”字,本为“标”字,源于古代竞舟游艺的夺标民俗。标船主要从事现银和其他贵重物品的委托运送,但租价高,夜行挂有镖局名称的提灯,船上还有熟知强盗暗号且武功较强的壮丁。清河龙是清末黄树榖发明的一种人工挖泥船,船分九节,第一节挖泥,第二至第九节装泥。曾有疏河船,将泥翻起靠水力冲走,清河龙则是将泥沙挖出运走。
绍兴的脚划船,船桨一般装在船尾,船工坐在桨后,背靠一块直竖的木板,双脚一屈一伸蹬动双桨划水,船家以脚代手,脚蹬桨划的特点,在全国都属罕见,故名“脚划船”,也称“脚蹬船”。
扯船是汉族民间对流行于甘肃、青海等地区一种渡船的俗称,这种船的渡河用法是以绳索系于河流两岸,船与绳索连接,摆渡时,船工抓绳用力使船向对岸滑行。至1990年,扯船仍在甘肃境内的黄河、洮河、白龙江、犀牛江等河流渡口使用。
出山船主要在四川成都、新津、赵镇三港建造,以赵镇所造航行于沱江为最多,该船用普通甚至低质量的木材造成,载重30—60吨,远行泸州、宜宾、重庆、涪陵、万县等地后,连船带货一并出售,或卸完货后将船卖掉,最远出川变卖。该船因“有去无回”,故名“出山船”。
渔船多以渔具及作业特征而命名。以渔具命名的,如“罾船”“漏尾船”和“拖风船”。河北白洋淀、浙江绍兴等地区,均有用罾(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)捕鱼的木质淡水渔船,称“罾船”。漏尾船是清道光年间新发展的船型,属对船底拖网渔船,使用漏尾网捕捞底层鱼类,主要分布于闽中、闽南沿海地区。拖风船是两广、海南等沿海使用拖风网的一种拖网渔船,清代曾用作战船、货船。
敲公式是一种较大的海洋捕捞作业船,是大型敷网作业的主船,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地区。作业单位由一对大船配28—36艘小艇组成。大船指挥放网起网,小艇敲梏板发声驱鱼进网,以捕黄花等石首科鱼类为主。江苏洪泽湖有一种船,船两边附有与船差不多长的两块涂有白色的板。月黑之夜,鱼见白光就向该船上跳,故名“跳鱼船”。
单背、双背是浙江地区的一种海洋渔船,出海捕鱼时,单背因背有两只舢板船而得名,常见于苍南、乐清等地;双背因背有4只舢板船而得名,常见于温州、玉环等地。
其他情况下,还存在以船舶突出的性能特征而命名的情况。如“沙船”“活水船”“倒把子”。
沙船是中国古船的基本船型之一,主要特征包括方头、方梢、平底、浅吃水、多桅多帆、长宽比较大宽、稳性极好等。因宜于行沙而得名。
活水船则是江苏、浙江、上海等地区运输淡水活鱼的一种专用船,前舱左右安装有进水孔,中舱装载活鱼。航行时,由前舱进水孔进来的新鲜活水,流经中舱后,在中舱的排水孔排出污水。
湘江水系分布最广、数量最多的是倒把子船。船身狭长,首尾窄而上翘,轻巧灵活,阻力小,易上滩,有利于倒行。当枯水期在支流航行时,船不满载,方便掉转船尾朝前行驶,并以桨代舵,所以才起此名,还有歌谣夸赞这种特殊功能:“倒把子,两头尖,有水上得天”。
除去以上要素,形状也成了古时给船取名的重要灵感来源,如“长船”“三角艇”“歪”。
长船是钱塘江水系上下游的一种主要船型,以尖头腰大、船体修长为特征,故名。三角艇是广西北海一带的海洋拖网渔船,主要在北部湾渔场作业,其形似三角而得名。歪是乌江上特有的一种运输船,因其尾部歪斜而得名。
据其形状相似某物而命名的船舶,趣味横生,如“瓜篓”“红绣鞋”“西瓜扁”。
瓜篓是黄渤海区的一种代表性渔船,主要分布于山东、辽宁沿海,因其中部较他船鼓大、形似瓜篓果实而得名。其中,载重20吨以上、船体较大、续航能力强的称“大瓜篓”。红绣鞋是湖南钟水、江西鄱阳湖一带的货船,《金陵关十年报告(1892—1901)》称当时南京所见的红绣鞋“形状最古怪”“样子很像一只鞋”。西瓜扁是清代广州口岸开放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运输船,常年活跃在珠江等水域,往来于行商货栈之间,载重量约50吨,其船形似剖开一半的西瓜,又称“西瓜船”“西瓜艇”“西瓜扁艇”。
另外,“海鹘”“雕船”“河鳗溜”也十分有名。海鹘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型江海两用战船,航海性能优异,《太平御览》记:“海鹘,头低尾高,前大后小,如鹘之状。舷下左右置浮版,形如鹘翅翼”。雕船是浙江宁波、温州等沿海的一种绿眉毛船,能抗七、八级风浪,适宜远航,有如海雕。河鳗溜是温州境内温瑞塘河上较普遍的一种小木船,因船的木料轻,两头尖小,像河鳗一样,划起来溜溜快。
在长江流域,以涂装颜色而闻名的有救生的“红船”。长江上游自古滩多水险,清康熙年间(一说明末天启年间),救生的红船最先在此诞生。为区别于其他船只,并做到醒目,船用红色涂刷,因此得名。后来,红船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(如洪泽湖)。
长江以南地区,根据船头、船身、船底、船尾甚至船篷的涂装颜色而命名的,有“绿头船”“红头船”“白头船”“青头船”“绿眉毛”“白底船”“花”“乌篷船”等。
道光《厦门志》中记载,雍正九年(公元1731年)后,清廷规定各省出洋船只分油漆饰。……福建船用绿油漆饰,红色钩字;浙江船用白油漆饰,绿色钩字;广东船用红油漆饰,青色钩字;江南船用青油漆饰,白色钩字……故福建船,俗谓之绿头船,广东船俗谓之红头船”,浙江、江南船分别称“白头船”“青头船”。
绿眉毛是浙江沿海一种非常有名的木帆船,多集中在宁波、舟山与温州、台州、海门一带。这种船习惯用黑色油漆在船首两侧绘出两只眼睛,而运输船为于同型渔船相区别,在两眼上方各涂一条绿色油漆,状似眉毛。
白底船是福建莆田、惠安及浙江台州等地的一种适宜于沿海内澳行驶的优良船型,用作运输船和渔船,船体涂白色。
花船则是指用鲜艳的彩绘来装饰船尾的涂装特征。这种涂装特征在福州运木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,故福州运木船也被称为“花”。
乌篷船是绍兴地区用橹摇、手划或背纤的具有乌篷的船只。其船篷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。绍兴方言称“黑”为“乌”,乌篷船因此得名。
还有以其建造地命名的船舶,如“福建船”“广东船”“麻阳子”“焦湖船”“菱湖船”“卫船”“西漳船”“百官船”。
福建船(简称“福船”)、广东船(简称“广船”),其意不言自明。发源于湖北麻阳的麻阳子,也写作“麻秧子”,主要在长江上游川江中运载货物。其中,舱口宽的称“敞口麻秧”;舱口紧的称“紧口麻秧”或“收口麻秧”。
焦湖船是巢湖的一种客货兼运的大型内河木帆船,长达30余米,载货多在400—900担,因巢湖古称“焦湖”,故名。
菱湖船在浙江有比较悠久的历史,多航行于吴兴、苏州、上海一带,最初是由吴兴菱湖镇的造船工匠通过多年的建造、修正而定型的,载重5—40吨左右。
卫船是天津、河北、山东等地的船,多航行于北方海域,一般载重为100—300吨,小的只有几十吨,因源出于天津卫河一带而得名。
西漳船原产于江苏无锡西漳村,后来,常州、苏州、宜兴一带也有建造,活跃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苏、沪、杭、皖等内河航线吨。
百官船是浙江、江苏等地的内河运货船,因起源并建造于绍兴上虞百官镇而得名,该船在航行中要过坝,船体尤其是船底结构比较强。
也有以主要航行区域和水域而命名的,如“贩洋船”“洋船”“横洋船”“草水子”。道光《厦门志》记载闽粤商人出洋贸易船为“闽粤洋船”,厦门商人的出洋贸易船为“厦门贩洋船”;又记闽台间的贸易船,因需要东西横渡黑水洋,故称“横洋船”。
旧时,江苏常熟福山港,有苏北海门、启东籍的航海帆船,春夏在海洋捕鱼来港出售,秋季运食盐,称为“洋船”,载重50—100吨。草水子是湖南衡阳等地区的木船,主要航行于蒸水流域,因蒸水俗称草河而得名。